《旗帜》的解释

旗帜的解释
拼音: qí zhì
qí zhì
①旗子的总称:高焰旗帜翻。②比喻榜样:雷锋是时代青年的一面旗帜。③比喻某种思想、学说或政治力量:十月革命的旗帜是不可战胜的。 解释
  1. 旗有标帜的功用,所以泛称旌旗为「旗帜」。【例】园游会场上飘著许多画有动物图案的旗帜。
  2. 比喻名义、借口。【例】那批反抗军打著维护和平的旗帜在境内从事恐怖活动。
来源:简编版
  1. 旗可作为标帜,故泛称旌旗为「旗帜」。《三国演义》第五回:「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诏登坛。」《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喊声大震,把那几百个番子,犹如砍瓜切菜,尽数都砍死了,旗帜器械,得了无数。」也作「旗志」。
来源:修订版

《旗帜》包含的汉字

  • 旗qí用布、纸、绸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识(zh?),多是长方形或方形:旗子。旗帜。旗号。旗舰。旗手。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共分八旗,后又建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特指属于满族的:旗人(满族人)。旗籍。旗袍。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县。笔画数:14;部首:方;笔顺编号:41533112211134
  • 帜(幟)zhì旗子:旗帜。独树一帜(单独打起一面旗号,喻自成一家,亦称“别树一帜”)。笔画数:8;部首:巾;笔顺编号:25225134
0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