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出沾背》的解释
拼音:
hàn chū zhān bèi
hàn chū zhān bèi
沾:浸湿。汗水沾湿了脊背。形容天气炎热或人极度惊慌或惭愧。 解释
沾:浸湿。汗水沾湿了脊背。形容天气炎热或人极度惊慌或惭愧。 解释
- 义参「汗流浃背」。见「汗流浃背」条。
- 此处所列为「汗流浃背」之典源,提供参考。 《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孝文皇帝1>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2>曰:「天下一岁决狱3>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4>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注解〕 (1) 孝文皇帝:汉文帝刘恒(西元前202∼前157),汉高祖刘邦之子,继汉惠帝即位。施政采黄老治术,尊行道家的无为而治。仁慈恭俭,废除残酷的刑罚。天下丰殷,四境和平。 (2) 勃:周勃(?∼西元169),西汉沛县人。秦末跟随刘邦起义,屡立军功,封绛侯。后平吕氏之乱,迎文帝即位,拜右丞相,卒谥武。 (3) 决狱:判决狱讼。 (4) 钱谷出入:赋税收支。钱谷,赋税。
- 此处所列为「汗流浃背」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汗流浃背」原作「汗出沾背」。西汉初年,由于惠帝才智平庸,朝政由吕太后把持,并分封其家族兄弟为王。吕后去世后,太尉周勃带兵诛杀吕氏诸王,铲除吕氏的势力,并迎高祖刘邦的另一个儿子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文帝即位后,右丞相陈平认为周勃平定吕氏之乱,巩固汉室的天下,功劳比自己要大得多,于是自愿将右丞相的位子让出。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周勃成为群臣中地位最高的右丞相,陈平则降为较低的左丞相。有一天早朝时,汉文帝问周勃说:「国家一年判决的诉讼有几件?」周勃过去都是掌管军事,对这些事情并不了解,只好回答不知。文帝又问:「国家一年的税收支出又是多少?」周勃也太不清楚,只好又回答不知。文献中使用「汗出沾背」来形容周勃对政事一问三不知,心里感到十分著急、惭愧,汗流了满身,背都湿透了。后来「汗流浃背」这句成语就由此演变而出,形容非常惭愧、惊恐的样子。亦用于形容工作辛劳。
《汗出沾背》包含的汉字
-
汗hàn由身体的毛孔排泄出来的液体:汗水。汗流浃背。出汗,使出汗:汗颜(因羞惭而出汗;泛指惭愧)。汗马功劳。汗牛充栋。汗hán〔可(k?)汗〕见“可2”。笔画数:6;部首:氵;笔顺编号:441112
-
出chū从里面到外面:出访。初出茅庐。出笼。往外拿,支付:出力。出钱。出谋画策。入不敷出。离开:出发。出轨。出嫁。产生,生长:出产。出品。出人才。发生:出事。显露:出现。出名。超过:出色。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来到:出席。出勤。引文、典故来源于某处:出处(chù)。语出《孟子》。显得量多:这米出饭。放在动词后,表示趋向或效果:提出问题。传(chuán)奇中的一回,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入没进纳落笔画数:5;部首:凵;笔顺编号:52252
-
沾zhān浸湿:沾衣。沾润(沾湿浸润,喻沾得利益)。因接触而附着(zhu?)上:沾水。沾手。沾污。染上:沾染。指因凭借关系而得到:沾光。沾包。笔画数:8;部首:氵;笔顺编号:44121251
-
背bèi人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背脊。背包。背影。物体的后面或反面:背面。刀背。背后。背景。用背部对着,与“向”相对:背光。人心向背。向相反的方向:背地性(植物向上生长的性质)。背道而驰。避开,离开:背地。背井离乡。凭记忆读出:背书。背诵。背台词。违反:违背。背离。背信弃义。不顺:背运。背兴(x宯g )。偏僻:背静。听觉不灵:耳背。负向腹背bēi人用背驮(tu?)东西,引申为负担:背负。背包。背黑锅(喻受冤枉代人受过)。背包袱(喻有沉重的思想负担或经济负担)。负向腹笔画数:9;部首:月;笔顺编号:211352511
0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