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的组词

芦席 lú xí1.用芦苇编成的席子。
芦笙 lú shēng苗、侗、水、彝、仡佬、拉祜等族簧管乐器。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用的装有用芦竹制成的笙管六根,外侧开有按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插入一长形木斗或葫芦内,每管一音。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芦笙音色明亮浑厚,民间常用以伴奏芦笙舞。
芦管 lú guǎn1.芦苇的茎。 2.即芦笳。
芦荻 lú dí1.芦与荻。
芦根 lú gēn1.芦苇的地下茎。性寒味甘,中医用作利尿剂和清热解毒剂。
葫芦 hú lú葫芦科。一年生草质藤本。茎生软黏毛,有卷须。叶心脏形。花白色。果实中间细,成熟后果皮变木质。原产印度,中国各地有栽培。果实可食用或药用,也可供玩赏或制盛器。种子可作制皂原料。
瓠芦 hù lú1.见"瓠"。
寒芦 hán lú1.寒天的芦苇;干芦苇。
芦丁 lú dīng/zhēng1.即芦人。
芦箔 lú bó1.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
芦雪 lú xuě1.即芦花。因芦花色白如雪,故称。
菇芦 gū lú1.菰和芦苇。 2.借指隐者所居之处;民间。
黄芦 huáng lú1.枯黄的芦苇。
葫芦提 hú lú tí/dī/dǐ1.亦作"葫芦蹄"。亦作"葫芦题"。亦作"葫芦啼"。 2.犹糊涂。
葫芦科 hú lú kē双子叶植物纲的一科。草质或木质藤本,大多有卷须。花绝大多数为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花萼和花冠五裂,雄蕊五枚,雌蕊通常一枚。果实大多为肉质瓠果。多数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如黄瓜、南瓜、西瓜、冬瓜、葫芦等。
西葫芦 xī hú lú1. 一种光滑的圆柱形夏季葫芦,墨绿色,通常有浅绿到黄色的条纹或斑点和白到淡绿色的坚实肉质。
油葫芦 yóu hú lú1.亦作"油壶卢"。昆虫名。形状像蟋蟀而较大,黑褐色,有油光,触角长,腹部肥大,有一对尾须,雌虫另有一个赤褐色的产卵管,雄虫的翅能互相摩擦发声。昼伏夜出,吃豆类﹑谷类﹑瓜类等。 2.曲牌名。属北曲仙吕宫,为北曲散套中常用的正曲之一。
火葫芦 huǒ hú lú1.形似葫芦,内装火药的引火战具。
穷士芦 qióng shì lú1.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子胥(伍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后因称芦苇为"穷士芦"。
糖葫芦 táng hú lú1.即冰糖葫芦。详"冰糖葫芦"。
响胡芦 xiǎng hú lú1.亦作"响葫芦"。 2.玩具名。口吹时声如"不登",故亦谓之"不镫"。
押不芦 yā bù lú1.亦称"押不卢"。 2.来自阿拉伯语yabruh或abruh(波斯语jabrūh),草名。产西方。有毒。具有催眠麻醉作用。传说能起死回生。
芦沟桥 lú gōu qiáo1.在北京广安门西,跨永定河上。建于金,清初重建。全桥由十一孔石拱组成。桥旁石栏上共精刻石狮子485个,千姿百态,生动雄伟。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葫芦藓 hú lú xiǎn藓纲,葫芦藓科。植株矮小,茎直立而分枝,其上密生绿色小叶,基部有丝状假根。雌雄同株。生长在潮湿、背阴的路边、宅旁、林边的泥土上。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冰糖葫芦 bīng táng hú lú1.见"冰糖壶卢"。
明月芦花 míng yuè lú huā形容虚无缥缈,夜色凄迷的境界。也比喻杳无踪迹。
毛胡芦兵 máo hú lú bīng1.见"毛葫芦军"。
打闷葫芦 dǎ mèn hú lu闷葫芦:比喻难猜解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指猜测令人纳闷的话事事情。
芦荡火种 lú dàng huǒ zhǒng/zhòng沪剧剧目。1960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集体创作,文牧执笔。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郭建光等十八个伤病员在阳澄湖畔养伤。以茶馆店老板娘身份活动的地下联络员阿庆嫂,智斗勾结日本侵略军的忠义救国军头目胡传魁、刁德一,掩护伤员,并在伤员痊愈后,设计一举歼灭敌人。京剧《沙家浜》据此改编。
闷嘴葫芦 mèn zuǐ hú lú不爱说话的人。

芦的解释



〔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芦花”、“芦根”、“芦笛”、“芦席”、“芦荡”;亦简称“
姓。苇”,如“芦丛”、“芦塘”、“芦箔”、“芦荡”。

笔画数:7;
部首:艹;
笔顺编号:1224513


芦字开头的组词

芦字在中间的组词

芦字结尾的组词

芦字二字组词

芦字三字组词

芦字四字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