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的组词

姜嫄 jiāng yuán1.亦作"姜原"。 2.周人始祖后稷之母。帝喾之妻。传说她于郊野践巨人足迹怀孕生稷。《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惟姜嫄。"《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一说姜嫄为高辛氏后世子孙之妃。参阅《诗·大雅·生民》郑玄笺﹑清江藩《隶经文·姜嫄帝喾妃辨》。
姜尚 jiāng shàng又叫“吕尚”、“姜子牙”,俗称“姜太公”。中国古代著名的贤相。曾帮助周文王治理国家,国力逐渐强大。后又帮助武王灭商,封于齐。是周朝齐国的始祖。周公东征时,成王命他征讨参加叛乱的东夷。
姜黄 jiāng huáng①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很大,根茎椭圆形,深黄色,开黄花。根茎入药,也可以做黄色染料。②形容像姜似的黄颜色:病人脸色~,气息微弱。
姬姜 jī jiāng1.春秋时,周王室姓姬,齐国姓姜,二姓常通婚姻,因以"姬姜"为贵族妇女之称。 2.称美妇女的宗族。 3.泛指美女。
三姜 sān jiāng1.汉之姜肱与弟仲海﹑季江,以孝友着闻,常共卧起,见《后汉书.姜肱传》。后世因称其兄弟三人为"三姜",并用作兄弟情笃之典。
共姜 gòng/gōng jiāng1.周时卫世子共伯之妻。共伯早死﹐她不再嫁。后常用为女子守节的典实。
桂姜 guì jiāng1.肉桂与生姜。常用的调味品。
洋姜 yáng jiāng1.菊芋的俗称。形状似姜,不辣。可以腌﹑泡作酱菜。
猴姜 hóu jiāng1.药名。相传唐玄宗以其治折伤﹑补骨碎有奇功,更名骨碎补。参阅《政和证类本草.草部下品之下.骨碎补》。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 2.草名,蔓生石壁,味辣,据说猴用以为姜,故称。参阅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草语》。
生姜 shēng jiāng即“姜”。
姜原 jiāng yuán1.见"姜嫄"。
姜饼 jiāng bǐng1.一种薄而脆的饼,用姜调味且通常用糖蜜使甜。2.圣诞节时吃的小酥饼,通常用蜂蜜、红糖、杏仁、蜜饯果皮及香辛料制成。
姜齐 jiāng qí1.对"田齐"而言,指周太公望吕尚所传姜氏一姓的:齐国。太公佐武王灭商,封于齐,传至康公,为田氏所代。
子姜 zǐ jiāng1.初生的嫩姜。
山姜 shān jiāng1.姜科。多年生常绿草本。其根﹑种子和花均可供药用。 2.术的别名。参阅《尔雅.释草》宋邢昺疏﹑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术》。 3.杜若的别名。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杜若》。
干姜 gān/gàn jiāng1.晾干的生姜块茎。中药的一种。
苗姜 miáo jiāng1.嫩姜。
蜀姜 shǔ jiāng1.蜀地所产的姜。为调味佳品。语本《吕氏春秋.本味》:"和之美者﹐阳朴之姜。"高诱注:"阳朴,地名,在蜀郡。"
姜太公 jiāng tài gōng1.太公望吕尚的别名。
緑须姜 lǜ/lù xū jiāng1.中药材细辛之别名。见宋陶谷《清异录.药谱》。
姜肱被 jiāng gōng bèi1.即姜被。
香姜阁 xiāng jiāng gé1.北齐名阁。
鬼子姜 guǐ zǐ jiāng1.方言。菊芋的别名。
高良姜 gāo liáng jiāng1.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椭圆形或披针形,边缘有细毛,花白色。块根可制健胃剂。
鼠衔姜 shǔ xián jiāng1.明朱国桢《涌幢小品.竹轩》:"﹝徐本﹞独嗜书,每得一书,手自披对,缺板脱字,则界乌丝栏纸,乞善书者补之。笑谓人曰:'吾犹老鼠搬生姜,劳无用也。'"后以"鼠衔姜"形容劳而无用。
熬姜呷醋 áo jiāng xiā cù比喻生活清苦。
砸姜磨蒜 zá jiāng mó/mò suàn1.方言。比喻说东道西,拖延时间。
姜后脱簪 jiāng hòu tuō zān1.汉刘向《列女传.周宣姜后》:"周宣姜后者,齐侯之女也。贤而有德,事非礼不言,行非礼不动。宣王常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之不才,妾之淫心见矣,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以见君王乐色而忘德也……敢请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實自有过,非夫人之罪也。'遂复姜后,而勤于政事。"后用为后妃辅主以礼的典实。
姜桂之性 jiāng guì zhī xìng生姜和肉桂愈久愈辣。比喻年纪越大性格越耿直。
孟姜女调 mèng jiāng nǚ/rǔ tiáo/diào1.民间曲调。即四季调。也叫唱春调。详"四季调"。

姜的解释


jiāng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茎黄色,味辣,可供调味用,亦可入药:生姜。姜汤。
姓。

笔画数:9;
部首:女;
笔顺编号:431121531


姜字开头的组词

姜字在中间的组词

姜字结尾的组词

姜字二字组词

姜字三字组词

姜字四字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