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的组词

东寺 dōng sì1.古代东宫官署率更寺的别称。掌宗族﹑礼乐﹑刑罚及漏刻。
住寺 zhù sì1.汉时禁卫军中,疲弱而不胜任军事者留驻官署,称为"住寺"。寺为古代官署名。
刹寺 chà/shā sì1.佛寺。
村寺 cūn sì1.乡村寺庙。
烟寺 yān sì1.烟雾缭绕的寺庙。
祠寺 cí sì1.祠堂,寺庙。
禅寺 chán sì1.佛寺。
竹寺 zhú sì1.竹林中的寺院。
坟寺 fén sì1.古代大臣墓地上的用以祭祀死者的建筑物。
孤寺 gū sì1.孤立无邻的寺庙。
寺丞 sì chéng1.官署中的佐吏。
寺寝 sì qǐn1.祠庙的后殿。
寺棘 sì jí1.大理寺的别称。古代听讼于棘木之下,大理寺为掌刑法的最高机关,故名。
寺舍 sì shè/shě1.官舍。 2.僧舍。
尹寺 yǐn sì1.指宦官。
尼寺 ní sì1.尼姑所住的寺院。 2.借指天主教修女院。
营寺 yíng sì1.指文武官署。
仙峰寺 xiān fēng sì1.寺名。在四川省峨眉县峨眉山。古名慈延寺,一名仙峰禅院。创建于明万历间,清代曾重修。背负危岩,面华严峰,林木葱茏,远离尘寰,深邃幽寂,盛夏如秋,有九老洞﹑三皇台等名胜。
北寺塔 běi sì tǎ1.原名报恩寺塔。在江苏苏州市旧城北部北寺内,为苏州名胜。相传为三国孙权之母吴夫人建造,现存建筑是南宋绍兴年间所重修。八面九层,可供登临。是一座高大完美的楼阁式砖木结构古塔。
南禅寺 nán/nā chán/shàn sì1.在山西省五台县城西南李家庄西侧。寺坐北向南,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佛殿等主要建筑。大佛殿内无柱,只用两根通长的四椽栿承载着上部屋架。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是我国现存已知最古的木构建筑物。殿中十七尊塑像﹑佛座以及石塔﹑石狮等都是我国唐塑中的佳作。1974年进行了维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西寺 shuǐ xī sì1.古寺名。建在安徽省泾县水西山,故称。已圮。
独乐寺 dú lè sì中国现存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在天津市蓟县城西部。相传始建于唐代,公元984年重建。历代屡经重修。其主要建筑有山门和观音阁。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庑殿顶。观音阁在山门之北,为现存最古的木构楼阁。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外观两层,内部连同平坐夹层共三层,歇山顶。阁中央是一直通三层的空井,置有高16米的十一面观音塑像,造型精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国寺 xiāng/xiàng guó sì1.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内。本名建国寺,北齐天保六年建。唐睿宗时改名相国寺。
破山寺 pò shān sì1.佛寺名。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唐常建有《破山寺后禅院》诗。
隆福寺 lóng fú sì1. 在北京市东城区,过去每十天有四天庙会。
青龙寺 qīng lóng sì1.古寺名。是中国唐代密宗的根本道场﹐日本真实宗的发源地。初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本名灵感寺。唐景云二年(711年)﹐改名青龙寺。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铁炉庙村北高地上。
鹫峰寺 jiù fēng sì1.寺名。故址在北京西城内城隍庙南。明代寺内曾保存过旃檀佛像。 2.寺名。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郊。
龙兴寺 lóng xīng/xìng sì1.寺名。原名"皇觉寺"。在安徽省凤阳县城东北。为明太袓朱元璋削发为僧处。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改今名。寺内有第一山亭等胜迹。
龙华寺 lóng huá/huà/huā sì1.寺名。在今上海市龙华镇。唐嗣圣四年(公元704年)兴建,后历经兴废,现寺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寺前有龙华塔。
龙门寺 lóng mén sì1.寺名。后魏熙平元年建。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为游览胜地。

寺的解释



古代官署名:太常寺(古代掌管宗庙礼仪的官署)。鸿胪寺(略同于现代的礼宾司)。
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佛寺。寺观(gu刵 )。
伊斯兰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清真寺。

笔画数:6;
部首:寸;
笔顺编号:121124


寺字开头的组词

寺字在中间的组词

寺字结尾的组词

寺字二字组词

寺字三字组词

寺字四字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