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的组词

亭寺 tíng sì1.驿站。寺,办公的官署。
佛寺 fó/fú/bì/bó sì佛教的庙宇。
法寺 fǎ sì1.大理寺的别称。泛指掌管刑狱的官署。
灵寺 líng sì1.对寺院的敬称。
百寺 bǎi sì1.各官署。
知寺 zhī/zhì sì1.寺院中职事僧的一种职称。
禁寺 jīn/jìn sì1.犹省寺。公卿官署,如中书省﹑门下省﹑太常寺﹑鸿胪寺等。
孤寺 gū sì1.孤立无邻的寺庙。
寒寺 hán sì1.寒天的寺院;寂寥冷落的寺院。
寺壁 sì bì1.寺庙壁画。
寺庙 sì miào1.佛寺的通称。 2.指其他宗教教徒礼拜﹑讲经的处所。
寺户 sì hù1.即佛图户。北魏时为佛寺服役的民户。
寺省 sì shěng/xǐng1.古时中央行政机构"省"和"寺"的合称。
府寺 fǔ sì1.古代公卿的官舍。 2.泛指高级官员的府邸或官署。
观寺 guān/guàn sì1.寺观。
讲寺 jiǎng sì1.佛教语。指讲经说法的寺院。 2.特指区别于禅寺和律寺的"教寺"。
邨寺 cūn sì1.乡村寺庙。
邸寺 dǐ sì1.邸舍与寺院。
鸿胪寺 hóng lú sì1.官署名。
东林寺 dōng lín sì1.寺名。在今江西庐山。晋太元中,慧远法师在江州刺史桓伊资助下建成。唐会昌三年寺废,大中三年复修。宋改名太平兴国寺。解放以来,经过修葺,已成为庐山古迹之一。参阅《全唐文》卷二六四李邕《东林寺碑序》。
百塔寺 bǎi tǎ sì1.寺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
大林寺 dà lín sì1. 庐山寺庙名。如: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宋·沈括《梦溪笔谈》。
萧帝寺 xiāo dì sì1.萧寺。
隆兴寺 lóng xīng sì1.寺名。俗称正定大佛寺。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创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原名龙藏寺。宋时重建后改龙兴寺。清康熙年间改今名。寺内大悲阁高33米。阁中高达22米的铜制大悲菩萨像铸于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为中国古代铸铜艺术的杰作。寺内保存的隋代《龙藏寺碑》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霞屿寺 xiá yǔ sì1.寺名。在浙江省鄞县。
龙井寺 lóng jǐng sì1.寺庙名。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山地中。历史悠久。寺内有井,称为龙井,寺因以得名。
龙华寺 lóng huá/huà/huā sì1.寺名。在今上海市龙华镇。唐嗣圣四年(公元704年)兴建,后历经兴废,现寺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寺前有龙华塔。
龙藏寺 lóng cáng/zàng sì1.寺名。(1)在浙江省嵊县之北。南朝梁天监二年建,号龙宫院。李绅少年时寓此处。宋大中祥符元年赐今名。(2)在河北省正定县东。隋开皇六年建,初名龙藏寺,后名龙兴寺,一名隆兴寺。清郭棻《畿辅通志.祠祀》:"龙兴寺:在府(真定府)治东,隋开皇六年建,初为龙藏寺。" 2.见"龙藏寺碑"。
大相国寺 dà xiàng guó sì1.在今河南开封市。本北齐大建国寺﹐天保六年建﹐后废。唐为歙州司马郑审宅﹐旋施僧重建寺。唐睿宗以旧封相王﹐赐额改名相国寺。宋至道二年重建﹐题名大相国寺。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每月开放五次﹐为买卖货物之大市场。金章宗﹑元世祖﹑明太祖时相继重修。明末为河沙淤没。清顺治重建﹐乾隆重修﹐题名古汴名蓝。参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相国寺内万姓交易》﹑宋高承《事物纪原.真坛净社.相国寺》﹑明李濂《汴京遗迹志》卷十。
佑国寺塔 yòu guó sì tǎ1.北宋时建筑。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塔底直径10.24米,高57.34米,全部用砖砌成,壁内外用铁色琉璃砖包砌,故又称铁塔,是现存最早的琉璃塔。

寺的解释



古代官署名:太常寺(古代掌管宗庙礼仪的官署)。鸿胪寺(略同于现代的礼宾司)。
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佛寺。寺观(gu刵 )。
伊斯兰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清真寺。

笔画数:6;
部首:寸;
笔顺编号:121124


寺字开头的组词

寺字在中间的组词

寺字结尾的组词

寺字二字组词

寺字三字组词

寺字四字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