袴的组词

久袴 jiǔ kù1.旧裤。
歌袴 gē kù1.《后汉书.廉范传》载:廉范字叔度﹐为蜀郡太守时﹐"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褲。'"后遂以"歌袴"为歌颂官吏德政之典。
溺袴 nì/niào kù1.垫接尿滴的内裤。
廉袴 lián kù1.据《后汉书.廉范传》载,廉范,字叔度,建初中为蜀郡太守,废除禁止百姓点灯夜作的旧制。百姓称便,作《五袴歌》以颂其功德。后遂以"廉袴"作为民众称颂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词。
弊袴 bì kù1.破旧之裤。
脱袴 tuō kù1.布谷鸟的别称。因鸣声而得名。
袍袴 páo kù1.即袍绔。 2.战袍,袴靴。军戎之服。亦指穿着军服的人。
袴具 kù jù1.腰带上的饰具。
袴筒 kù tǒng1.亦作"裤筒"。 2.裤腿。
袴管 kù guǎn1.亦作"裤管"。 2.裤腿。
袴脚 kù jiǎo/jué1.亦作"裤脚"。 2.裤脚的最下端。
袴腰 kù yāo1.亦作"裤腰"。 2.裤子最上端系腰带的地方。
袴腿 kù tuǐ1.亦作"裤腿"。 2.裤子穿在两腿上的筒状部分。 3.旧时缠足妇女于裤下另制布的筒状物缚于踝间,前遮足面,后蔽足根。
袴衩 kù chà/chǎ1.亦作"裤衩"。 2.贴身穿的短裤。
袴袜 kù wà1.亦作"褲袜"。 2.隋唐时称膝裤(罩在足上的无底袜)为"袴袜"。
袴褶 kù zhě1.服装名。上穿褶,下着裤,外不加裘裳,故称。名起于汉末,始为骑服。盛行于南北朝,亦用作常服﹑朝服。唐末渐废。
袴襦 kù rú1.《后汉书.廉范传》:"迁蜀郡太守……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褲。'"后遂以"袴襦"指地方官吏的善政。 2.衣裤。
袴角 kù jiǎo/jué1.亦作"裤角"。 2.裤腿的最下端。
襦袴 rú kù1.短衣与裤。亦泛指衣服。 2.见"襦袴歌"。
韈袴 wā kù1.古代妇女穿的袜子和套裤相连的下衣。
韡袴 wěi kù1.靴和套裤。指戎装。
五袴手 wǔ kù shǒu1.谓实施善政的身手。
佛光袴 fó/fú/bì/bó guāng kù1.古代服式名。
廉公袴 lián gōng kù1.见"廉袴"。
袴襦歌 kù rú gē1.对地方官吏善政的称颂。
襦袴歌 rú kù gē1.东汉廉范为蜀郡太守,政治清明,百姓富庶,时人作歌颂扬之:"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褲。"后遂用"襦袴歌"作为对官吏惠民德政的称颂。
襦袴謡 rú kù yáo1.同"襦袴歌"。
纨袴膏梁 wán kù gāo liáng纨:细绢;膏:油脂;梁:精米;膏梁:泛指富家精美的食品。华丽的服饰,精美的食品。比喻富贵人家的子弟。
膏梁纨袴 gāo liáng wán kù膏梁:肥肉和细粮;纨绔:细绢做的裤子。借指富贵人家子弟。
膏粱纨袴 gāo liáng wán kù膏粱:肥肉和细粮;纨袴:细绢做的裤子。借指富贵人家子弟。

袴的解释



同“裤”。

笔画数:11;
部首:衤;
笔顺编号:45234134115


袴字开头的组词

袴字在中间的组词

袴字结尾的组词

袴字二字组词

袴字三字组词

袴的组词(三字词语)有: 五袴手 五袴歌 五袴謡 佛光袴 廉公袴 袴襦歌 襦袴歌 襦袴謡

袴字四字组词

袴的组词(四字词语)有: 纨袴子弟 纨袴膏梁 纨袴膏粱 膏梁纨袴 膏粱纨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