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的组词

国剧 guó jù指一个国家的广为流行传统剧种,如我国的京剧。
彝剧 yí jù产生于楚雄彝州的一个新兴的民族剧种。如:《跳歌场上》、《掌火人》、《银锁》、《曼么与玛若》、《歌场两亲家》、《查德恩塔》等一批彝剧分别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录像演出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奖和云南省现代戏创作剧目奖。
剧乐 jù lè/yuè1.指歌剧。
剧作 jù zuò1.戏剧作品。
剧屯 jù tún/zhūn1.谓重兵驻守的军事要地。
剧易 jù yì1.轻重;难易。 2.艰难。
剧照 jù zhào戏剧中某个场面或电影、电视中某个镜头的照片。
剧繁 jù fán/pó1.指繁忙的事务。
剧豕 jù shǐ1.阉割过的猪。
吕剧 lǚ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等地。清末民初由曲艺山东琴书发展而成。初名“化装扬琴”,1950年改今称。唱腔以山东扬琴曲调为基础,有四平腔、二板等板式和〔上河调〕、〔下河调〕等曲牌。剧目有《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等。
案剧 àn jù1.谓处理繁重的政务。
楚剧 chǔ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北黄陂、孝感一带。曾名“黄孝花鼓”、“西路花鼓”,1926年改今称。由鄂东“哦呵腔”发展而成,清道光年间已盛行。唱腔有以迓腔为主的板腔和小调、高腔三类。主要剧目有《葛麻》、《宝莲灯》等。
滇剧 diān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汉族居住区。是兼唱丝弦腔、襄阳腔、胡琴腔以及杂调小曲的多声腔剧种。丝弦腔源于秦腔,襄阳腔源于汉剧,胡琴腔即二黄。三种声腔于清代中叶传入云南后,吸收当地民间曲调和语音,约于道光年间形成滇剧。剧目有《闯宫》、《牛皋指旨》、《借亲配》等。
烦剧 fán jù1.繁重。 2.指繁重的事务。
哑剧 yǎ/yā jù演员自始至终不用台词而以形体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
姚剧 yáo jù1. 流行于浙江余姚、慈溪,绍兴一带的地方戏剧。
寇剧 kòu jù1.强贼大盗。
平剧 píng jù1.即京剧。国民党统治时期称北京为北平,故京剧当时亦称平剧。
影剧 yǐng jù1.电影和戏剧。
谑剧 xuè jù1.调笑嬉戏。
锡剧 xī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的杭嘉湖地区。起源于曲艺常州滩簧和无锡滩簧,辛亥革命前后发展为戏曲。曾名“常锡文戏”,1952年改今称。主要曲调有簧调、大陆调、铃铃调等。剧目有《珍珠塔》、《双推磨》、《红色的种子》等。
骤剧 zhòu jù1.犹急剧。
假面剧 jiǎ miàn jù演员戴面具表演的戏剧。如古希腊悲剧,古罗马闹剧,中国的傩戏,意大利的即兴喜剧,日本的能乐等。
哑杂剧 yǎ/yā zá jù1.宋杂戏名。
广场剧 guǎng/ān cháng/chǎng jù1.即街头剧。一种不受舞台和剧场条件限制,适合广场﹑街头宣传演出的戏剧形式。
新派剧 xīn pài jù日本剧种之一。初名“壮士剧”或“书生剧”。明治维新后由歌舞伎改良而成。多以写实手法表现现实生活。演出用对话体自由发挥,并采用近代舞台装置。20世纪初趋于衰落。对中国早期话剧(新剧)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龙江剧 lóng jiāng jù黑龙江地方戏曲剧种,在曲艺二人转的基础上吸收当地民间音乐发展而成。
剸繁决剧 shí fán jué jù指裁处繁剧的政务。亦作“剸繁治剧”。
理剧剸繁 lǐ jù tuán/zhuān fán/pó1.亦作"理繁剚剧"。 2.治理繁乱事务。
电影剧本 diàn yǐng jù běn专门为拍摄电影写的剧本,分两种,一种是跟一般剧本只稍有不同,不分场幕,叫做电影文学剧本,另一种是电影分镜头剧本。

剧的解释


(劇)

厉害,猛烈,迅速:剧变。剧痛。剧烈。剧毒。加剧。
文艺的一种形式,作家把一定的主题编出来,利用舞台由演员化装演出:戏剧。剧本。剧情。剧种。剧院。剧坛。京剧。话剧。
姓。

笔画数:10;
部首:刂;
笔顺编号:5131225122


剧字开头的组词

剧字在中间的组词

剧字结尾的组词

剧字二字组词

剧字三字组词

剧字四字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