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的组词

地毡 dì/de zhān1.室内铺地的毡。
吞毡 tūn zhān1.汉苏武于武帝天汉初出使匈奴,匈奴欲降之,武不屈,被幽大窖中。断饮食,武啮雪,与毡毛并吞之。后徙北海,杖节牧羊十九年。及还,须发尽白。事见《汉书.苏武传》。后以"吞毡"为坚贞不屈之典。
桌毡 zhuō zhān1.铺在桌面上以起保护﹑装饰作用的毡子。
毛毡 máo zhān1. 用牛毛制成的毡,用作建筑物绝缘材料。
毡包 zhān bāo1.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篷帐。古代文献中多称穹庐﹑毡帐(旃帐)。今蒙古族居住区称"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易拆装﹐便游牧。 2.兽毛编织的或用毛毡缝制的包﹐外出时用来盛放衣物。
毡城 zhān chéng1.古代匈奴等游牧民族所居毡帐集中地。多借称其王庭所在之处。
毡堂 zhān táng1.指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君主接见使者的大毡帐。
毡布 zhān bù1.指毛织成的布。
毡席 zhān xí1.毡制的铺垫用具。
毡幕 zhān mù1.即毡帐。
毡条 zhān tiáo/tiāo1.即成张的毡子。可用于屏挡或铺垫。
毡根 zhān gēn1.羊肉的别称。
毡毯 zhān tǎn1.毛毡制成的毯子。
毡毳 zhān cuì1.我国古代北方及西南少数民族所穿毛织服装。 2.借指北方少数民族。
毡炉 zhān lú1.北方用以取暖的一种火炉。
毡盖 zhān gài/gě/hé1.毡制的车篷。
毡窝 zhān wō1.方言。一种毡帽。 2.北方冬天所穿的一种毡靴。
毡笠 zhān lì1.毡制的笠帽。
毡袜 zhān wà1.毡制的袜子。
毡裘 zhān qiú1.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皮毛制成的衣服。 2.借指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或其君长。 3.泛指异族。
毡褥 zhān rù1.毡制的褥垫。
毡雪 zhān xuě1.西汉苏武出使匈奴﹑匈奴胁迫苏武投降﹐不从﹐幽囚于空窖中﹐绝其饮食。天降雨雪﹐苏武以雪与旃(毡)毛并咽之﹐艰难备尝﹐终不肯屈。事见《汉书.苏武传》。后用为坚贞不屈之典。
王毡 wáng zhān1.《晋书.王献之传》:"﹝献之﹞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后以"王毡"泛指旧毡。
白毡 bái zhān1.白羊毛压成的厚呢。 2.比喻杨花。 3.比喻积雪。
餐毡 cān zhān1.亦作"飡毡"。 2.《汉书.苏武传》:"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后因以"餐毡"谓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
油毡纸 yóu zhān zhǐ1.用动物的毛或植物纤维制成的毡或厚纸坯浸透沥青后所成的建筑材料。有韧性,不透水。亦名油毛毡。
蛩駏毡 qióng jù zhān1.见"蛩蛩毡"。
毛里拖毡 máo lǐ tuō zhān在毛里拖毡行进困难。比喻畏缩不前的样子。
啮雪吞毡 niè xuě tūn zhān指为坚持气节而过艰苦的生活。
啮雪餐毡 niè xuě cān zhān比喻困境中的艰难生活。

毡的解释


(氊)
zhān
用兽毛或化学纤维制成的片状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业上的垫衬材料:毡子。毡帽。毡靴。毡包(a.毡制的圆顶篷帐;b.毡制的包儿)。毡裘。

笔画数:9;
部首:毛;
笔顺编号:311521251


毡字开头的组词

毡字在中间的组词

毡的组词(毡字在中间)有: 青毡旧物 油毡纸 官清毡冷 餐毡使 餐毡苏 青毡故物

毡字结尾的组词

毡字二字组词

毡字三字组词

毡的组词(三字词语)有: 毡炉会 油毛毡 油毡纸 蛩蚊毡 蛩蛩毡 蛩駏毡 餐毡使 餐毡苏

毡字四字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