笄的组词

骨笄 gǔ/gū jī1.兽骨制的簪子。
冠笄 guān/guàn jī1.固定冠的簪子。
初笄 chū jī1.古代女子十五岁,始加笄。见《礼记.内则》。后因以"初笄"指女子成年。
刺笄 cì/cī jī1.战国时赵襄子姊前为代王妻,襄子欲并代,约代王在句注之塞相会,暗令工人作长尾金斗,用以击人。宴饮中厨人进斟羹,因反斗而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赵王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自刺。代人怜之,将所死地名为摩笄之山。事见《战国策.燕策一》,又见《史记.赵世家》。
加笄 jiā jī1.谓以簪束发。古时女子十五岁始加笄,表示成年。
及笄 jí jī〈书〉指女子年满十五岁(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
发笄 fā/fà jī1.女子丧装。"发"乃"髽"之误。
未笄 wèi jī1.旧指女子未成年。
栉笄 zhì jī1.用制栉之木所制的笄。古代女子服丧时所用。
榛笄 zhēn jī1.古代妇人服丧时束发用的榛木簪子。
笄丱 jī guàn/kuàng1.谓初成年之时。丱﹐童子束发成两角貌。
笄冠 jī guān/guàn1.女子加笄﹐男子加冠。谓成年。
笄导 jī dǎo1.即簪导。一种首饰。用以束发。
笄岁 jī suì1.女子十五岁。谓及笄之年。
笄珈 jī jiā1.原指妇人首饰。亦代指妇女。
笄珥 jī ěr1.古代妇女常用以装饰发耳的饰件。
笄纚 jī lí/xǐ/lǐ/sǎ1.束发物。
箭笄 jiàn jī1.古代女子服丧时所用的竹制簪子。
簪笄 zān jī1.即簪子。
纚笄 lí/xǐ/lǐ/sǎ jī1.谓束发加簪。
始笄 shǐ jī1.《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后因以"始笄"谓女子十五岁开始加笄束发,进入婚龄。
委笄 wěi jī1.委貌冠上的簪子。
总笄 zǒng jī1.指童年。
恶笄 è/wù/ě/wū jī1.古代服丧时所用以竹﹑木等制成的簪子。与用象骨制的"吉笄"相对。
摩笄 mó/mā jī1.春秋时﹐赵襄子姊为代王夫人。襄子既杀代王﹐使人迎其妇。代王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遂摩笄自刺而死。见《战国策.燕策一》﹑《史记.赵世家》。后因以"摩笄"称后妃殉国自杀。 2.山名。一名磨笄山。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赵襄子姊代王夫人摩笄自杀﹐代人怜之﹐名其地为摩笄山。
衡笄 héng jī1.横簪。
许笄 xǔ jī1.许嫁。语本《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鬈笄 quán jī1.女子的鬓髻和束发用的簪子。泛指女子容仪。
及笄年华 jí jī nián huá笄: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十五而笄;未订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折笄之杖 zhé jī zhī zhàng笄:簪子。折断簪子的棍棒。比喻对晚辈进行严厉的教训。

笄的解释



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发笄。弁笄。
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及笄。笄年。

笔画数:10;
部首:竹;
笔顺编号:3143141132


笄字开头的组词

笄的组词(以笄开头)有:

笄字在中间的组词

笄的组词(笄字在中间)有: 驴生笄角 及笄年华 折笄之杖

笄字结尾的组词

笄字二字组词

笄字四字组词

笄的组词(四字词语)有: 驴生笄角 及笄年华 折笄之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