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的组词

地峡 dì/de xiá海洋与海洋之间连接两大陆或两块较大陆地的狭窄陆地。如连接南美和北美两大陆的巴拿马地峡,连接亚、非两大陆的苏伊士地峡。
夔峡 kuí xiá1.即瞿塘峡。
峡江 xiá jiāng1.长江自四川奉节县瞿塘峡以下,至湖北宜昌,称为峡江。
巫峡 wū xiá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重庆两省市交界处。绵延46千米,为三峡中最长的峡谷。两岸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神女峰尤负盛名。以幽深秀丽著称。
巴峡 bā xiá1.指巴县以东江面的石洞峡﹑铜锣峡﹑明月峡,即《华阳国志·巴志》所称的巴郡三峡。
三峡 sān xiá1.四川﹑湖北两省境内,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 2.广东省北江自英德至清远间的中宿峡﹑大庙峡﹑浈阳峡的合称。见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三峡》。
楚峡 chǔ xiá1.楚地峡谷。多指巫峡。
涧峡 jiàn xiá1.峡谷。
石峡 shí/dàn xiá1.两边石山夹水的地方。
穷峡 qióng xiá1.深邃的峡谷。
岩峡 yán xiá1.山谷。
峡纸 xiá zhǐ1.古代峡州所产的纸。质坚韧,久藏不损。
峡路 xiá lù1.峡谷中的道路或航道。
峡门 xiá mén1.指瞿塘峡西首入口处。
铁峡 tiě xiá1.泛指长江三峡一带。
三门峡 sān mén xiá黄河中游段峡谷。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因黄河原在此被坚硬岩岛将水流分为三股,分别称人门、神门、鬼门而得名。1960年在此建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刘家峡 liú jiā/gū/jie xiá黄河上游峡谷之一。在甘肃兰州以西。峡谷长约11千米,落差18米。峡口已建成大型水电站。
瞿塘峡 qú/jù táng xiá1.见"瞿唐峡"。
神女峡 shén nǚ/rǔ xiá1.即长江中的巫峡。
咽峡炎 yān/yàn/yè xiá yán1. 一种口或咽喉严重的炎性或溃疡性病态。
黄草峡 huáng cǎo xiá1.亦称"黄葛峡"。 2.山峡名。在四川省。
龙羊峡 lóng yáng/xiáng xiá黄河上游第一个峡谷。在青海东部。长40千米,两岸峭壁高150米,宽30米。水能丰富。峡口已建成大型水电站。
排山倒峡 pái shān dǎo xiá排:排开;倒:翻倒。推开山岳,翻倒山峡。形容水势猛,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三门峡市 sān mén xiá shì在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陇海铁路线上。1957年设市。人口23.5万(1995年)。1960年建有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河南省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
台湾海峡 tái wān hǎi xiá中国三大海峡之一。在福建和台湾间,分别以平潭岛到富贵角和东山岛到鹅銮鼻的连线为北界和南界。为东海的一部分,连接南海。最狭处130千米,大部分水深不到100米。中国沿海南北海上交通要冲。
朝鲜海峡 cháo xiān hǎi xiá朝鲜半岛东南部与日本本州岛、九州岛之间的海峡。宽约180千米。狭义的朝鲜海峡,指朝鲜半岛与对马岛之间的海峡,宽50千米。
津轻海峡 jīn qīng hǎi xiá日本本州岛同北海道岛之间的海峡。东西长约100多千米。有对马暖流通过。海底有青函铁路隧道。
海底峡谷 hǎi dǐ/de xiá gǔ/gǔ/yù又称“海底谷地”。是大陆坡上的狭长深谷。深可达千米以上。具有河谷形态,坡陡。主要因含有大量泥、砂的浊流侵蚀而形成的。
琼州海峡 qióng zhōu hǎi xiá中国三大海峡之一。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长80多千米,宽20~40千米。平均水深44米,最深达120米。北部湾和南海北部间的“海上走廊”。
巴士海峡 bā shì hǎi xiá南海和太平洋之间的重要通道。在中国台湾岛同菲律宾巴坦群岛之间。最窄处95.4千米,水深2000~5000米。有多条国际航线通过。

峡的解释


(峽)
xiá
两山夹着的水道:三门峡(中国黄河中游峡谷之一)。三峡(中国长江流经四川到湖北的交界一带所经过的三个峡谷,其中有“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海峡(两旁有陆地夹着的形状狭长的海,如“台湾峡峡”)。
指两山之间:峡谷(狭而深的谷地)。

笔画数:9;
部首:山;
笔顺编号:252143134


峡字开头的组词

峡的组词(以峡开头)有:

峡字在中间的组词

峡的组词(峡字在中间)有: 三门峡市 倒峡泻河 海底峡谷 咽峡炎

峡字结尾的组词

峡字二字组词

峡字三字组词

峡字四字组词